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教育人文> 佛光大學攜蓬萊國小學生當科普小廚師 響應SDGs永續新食代

教育人文

字級

佛光大學攜蓬萊國小學生當科普小廚師 響應SDGs永續新食代

【新聞來源:佛光大學】 2024-12-15
為響應2024年國科會科教國合處的科普活動,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院健康與永續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周鴻騰,帶蔬食系學生參與,推動為「永續小廚師之科普實作:從餐桌上認識耐逆境可食植物、超級食物與製作數位食譜」。12月11日邀請蘇澳鎮蓬萊國小校長王麗萍、教導主任劉紹萱、隨班導師及38位中年級學生,前來佛光大學的善耕園與廚藝教室進行學習,讓科普的小種子在大學的滋養下茁壯成長。

此次科普實作活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相呼應,包括SDG4優質教育,推動科普教育與實作課程,提升學生的知識與技能,促進終身學習。SDG3健康福祉,讓學生辨識可食用植物與有毒植物,強調健康飲食習慣,並鼓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永續生活。

SDG13氣候行動,透過「在餐桌上思考氣候危機」的主題,讓學生了解氣候變遷的影響,並培養他們成為積極的「食物公民」,以應對氣候緊急狀態。SDG15陸地生態,讓學生認識耐逆境可食植物與超級食物的生態價值,強調生物多樣性與糧食安全的重要性,並促進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保護。

SDG17夥伴關係,佛光大學與蓬萊國小的合作展現了大手牽小手、科普一起走的優質夥伴關係,拉近親師生之間的距離,促進教育互動,建立良好關係,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。

課堂中,特別安排曾獲得桃園市成人教育師鐸獎的講師羅淑棠參與,她是一位專業的野菜研究者,選擇大花咸豐草、青葙、鴨兒芹、番杏、野莧、馬齒莧等作為本次課程的主要辨識對象。帶領學生主動觀察與認識耐逆境可食植物的生長環境及其耐受力,辨識植物的生長形態與氣味,並學習分辨可食與有毒植物的不同,進而掌握食品加工技能。

這不僅促進學生了解氣候變遷對農業與食物生產的影響,還鼓勵他們從被動的「消費者」轉變為積極的「食物公民」,以實際行動學習永續發展。

王麗萍表示,從野菜的辨識到採集,講解其生長環境與食用價值,並融入當地文化與環保觀念,幫助孩子們理解自然與人類生活的深層連結,種下環境保護的種子。透過科普實作,孩子們將野菜轉化為美味的煎餅料理,體驗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,激發創意,學會感恩自然的恩賜。感謝佛光大學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,讓孩子們走出課堂,進入大自然,學習將知識與生活結合,以實際行動回應永續發展目標。

周鴻騰強調,透過永續教育提高小學生對野生食用植物的認識,並將其納入植物學、環境教育與飲食文化的教學中,有助於小學生從忽視大自然,轉變為認識與欣賞自然,還能培養他們辨識可食用與有毒植物的能力。同時,耐逆境可食植物、超級食物也被視為糧食安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來源,尤其在應對氣候變化與糧食危機方面具有重要意義。
12345678910第1 / 451頁
追蹤我們